一段时间以来,保健品企业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生死存亡之际。
那些通过电台专题忽悠、会务营销欺诈、平面媒体炒作、终端促销引诱的企业都将或多或少感到了来自行业剧变、百姓理性、政府监管带来的阵痛,也因此,他们在等待、在观察。今后,到底会怎样?
在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看来,今后以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保健品企业来说,是道坎!
“保健品行业不好做了,成功的产品不多”、“钱很难赚!准备考虑转行了”,在我周围,经常有些朋友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确,广告的狂轰滥炸、终端的铺天盖地、价格的高不可攀形成了对市场的过分超前掠夺,再加上急功近利似的圈地跑马、高举高打,渐渐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原本美好的风景成为了一道道残缺的记忆。
据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国内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国家规律、法规规定的达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的占42.1%,未经卫生部门批准,擅自宣传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
不难看出,多数的保健品企业是缺乏长远规划的,他们满足于市场的短平快,更不要说什么战略布局了,在战术层面上的争夺,恨不得把所有的社会资源一夜间全变现为金钱。
保健品由此催发的狂热和不理智让整个行业都饱受煎熬。
以往的传统营销模式由于渠道、媒体、人力等相应的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宣传成了几大巨头比拼资金实力的演练场,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营销模式满足了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在方便购买和选择多样上使目标客户的认知度较高,而且点多面广对企业形象无形中也是一种暗示,更有利于激发潜在的购买欲,因此,目前看来,它还是一种较为主流的模式。但它必需改变那种粗放式“广告 + 终端”形成的依赖性,而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上提升企业的创新精神和产品的独特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