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蒙牛企业提拔干部时有一个原则,这就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事实上,以德、才双变量来判断干部,是大多数企业共性的做法。只不过在许多老总心目中,“德”其实就是忠诚二字,对企业是否忠实、对领导是否坦诚,这些都是“德”与“非德”的分水岭。
Q企业在用人方面也不例外,在关键岗位上对忠诚的重视有时要超过对能力的关注。
也是出于这一考虑,2006年5月公司破格提拔行政部一名后勤人员T进入营销核心层,担任最为重要的市场部招商经理。
一方面希望利用其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特长,开创渠道建设新局面;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加强对一线的控制,及时掌握真实信息。
凭着多年的了解,总裁对T经理的忠诚是不怀疑的。
实际上T到了完全陌生的一个部门,虽然短期内工作进展不大,但反映上来的信息总是详细和及时的,这为公司高层许多决策都提供了重要依据。
只不过让老总烦恼的是,T与营销中心干部之间关系处理得并不好,时常会有上司或同级经理来告他的状。
但看在其忠勇可嘉,老总只是提醒T经理要注意工作方式,甚至也没因其业绩不理想就求全责备。
但一年过后,T经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贪污公款被下属举报,中伤同僚使队伍离心,而且仅有的一点招商成绩也是由下面业务人员做出来的,原来还抢了别人的功。无才尚可,无德就不能用了。
最终,老总挥泪斩将,果断辞退了T。
只是这件事还是成为老总的一块心病,原本挺好的一个人呀,升职加薪之后寄予更大信任,但怎么连忠诚也丧失了呢?究竟当初该不该重用这样有“德”无才的干部呢?
道理:
劳伦斯·彼得是西方管理学界划时代的人物,在其著名的“彼得梯子原理”中,曾经对组织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做了清晰的解释。
彼得原理认为:“在一个组织的等级阶梯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也就是说,在原有职位上胜任(或表现较好)的员工,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推论是,“组织中大量职位最终都将被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组织效率也将由此变得低下。”
管理学中,将员工到达的、不能胜任的位置称为“彼得高地”,在这里他对企业的贡献开始减弱甚至为负。
彼得原理的推出,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
该学科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商业、政治、军事、宗教、教育等领域的层级组织都受到彼得原理的制约。
发生在Q企业身上的实际上就是这样的问题,一个在后勤方面还算胜任的干部,升迁调入营销一线后,成为企业的负作用力。
多年一线实践表明,能力不足会直接引起道德恶化,结合这个案例我们谈一下其中的表现。
一名干部当他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时,首先的想法就是掩盖这一事实,所以通常不脱离以下三种作法:
作法一:将原因归结为上司不支持、同级不配合或其他环境因素。
这是掩盖能力不足的最好方式,即“不是我做不好,是条件不允许我做好”。
一般来讲,升职了的员工被寄予厚望,领导在内心里也会帮助其找理由,为什么以前在别处能干好,在新岗位就不行?肯定是周围的环境出了问题。
“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实际上是晏子当初的诡辩,把齐人的偷盗行为归结为是楚国风气不好造成的。管理者也采用这种思维就会陷入误区。
“这个干部我不会看错,做不出成绩肯定是别人刁难他了”。所以就会忽视干部本身的能力问题,进而还可能对一些无关的人产生不满。
在实际过程中,T经理也正是这样做的,招商进展不大时,强调“别人不让我施展才能”而获得了谅解,而真实的原因却是其对业务不熟悉,还不具备足够才能。
作法二:贪下级之功归于自己。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心理环节,即不胜任时将责任归罪于下级不配合意义是不大的。因为领导会认为没管好下级,也是你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
所以,归罪必须要归到同级或顶头上司那里去(在被越级领导时,顶头上司与自己同时拥有向高层汇报的权力,这样也变成了同级关系);而抢功则会抢下级的功,反正他们很难有机会申诉。
这样冒领功劳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会引起部下的强烈不满。在实际过程中,T经理最后遭到下属反击,举报了他的违纪行为。这也可以看成是其不断抢功的一个“副产品”。
作法三:抢夺企业资源、增加短期行为。
投入的资源多了,业绩可能就会变好,这同样能掩盖能力的不足。
所以,不胜任的干部会不断向上要人、要钱、要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抢劫企业资源充数。仅有的一点成绩,往往是以大量消耗企业宝贵资源为代价的,对企业来讲得不偿失。
这颇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某些地方政府采用“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的两高一资增长方式,多少年后人们才明白,这种GDP增长对国对民弊大于利。
除了抢夺资源,增加短期行为涸泽而渔的做法也会出现,因为对短期业绩有帮助,所以也会拿来去用,这样就会造成企业未来问题层出不穷、后续工作难以为继。
实际过程中,T经理也暗中遵循了这一“法则”,一面申请公司追加巨额招商广告费,一面制订激进的内部激励措施。
这两项措施一个诱使企业资源配置失当,一个提高了员工心理预期导致今后管理难度增加,实际上只是为了掩盖自身能力的不足而采取的短期做法。由此还伴生出现夸大困难、吹嘘成绩等一系列欺骗性行为。
总体而言,一个提拔后却不胜任的干部会调动一切资源保住自己的位置,后两种作法抢功与抢资源是为了“增加业绩”,前一种作法归罪他人则是在“增加业绩”也不够的情况下进行的“背水一战”。
从博弈学角度来讲,没人愿意与上级或同僚闹矛盾,但两害相较取其轻,被领导发现能力不行是大事,不够团结则是小事,这时候个人相对最优的策略选择就是无中生有、祸水东移,因此产生道德恶化也就很好理解了。
管理学中有一个小故事,被称为“锦囊妙计现象”与此也有类似。
故事讲的是一个CEO走马上任,由于很担心自己管不好企业,向“高手”求教。
“高手”讲管好企业需要多年的经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按照我教你的方法去做,保证你比那些经验丰富的人在位时间还长。为此,特别送给这位新领导三个锦囊。
第一年任期下来业绩不好,CEO打开第一个锦囊,里面只有三个字---“怪前任”。于是,CEO与董事会大谈前任如何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自己如何困难重重,最终得到支持保持了连任;
第二年还不好,又打开第二个锦囊,还是三字---“怪形势”。于是大谈行业竞争如何加剧,原料上涨、经济危机。
第三年又不好,第三个锦囊一打开,“谈设想”。于是,CEO告诉董事会自己做了多少工作,有些已经就要有结果了,未来还是美好的。
第四年没锦囊了,于是向高手再次求教。得到的回复是送你两字---“走人”,到别的企业再重复一遍这种过程。
背后道理:
通过上述分析,对有“德”无才干部的发展趋势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晰了。
过度提拔之后,如果干部在短期内无法培养出与岗位相适应的足够工作能力,他们会很快变质,最终连“德”也丧失,这就是从彼得原理中可以得到的深层思考。
胜任的干部与不胜任的干部在行为选择上有哪些不同呢?
从博弈学角度分析一下并不复杂。胜任的人选上策,即不搞左道旁门就能成功。这时候他们会形成自我道德约束,生怕做出了成绩,却又被人非议,所以,越有把握做出成绩的人越会廉洁自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