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带给叶莺盛名的则是促成“98协议”,叶莺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是1994年秋的西子湖畔。新上任的柯达总裁裴学德在杭州求见当时主管中国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朱基,并提出了一个“十分疯狂”的动议:柯达出资不少于10亿美元,全行业收购中国胶卷企业。
这个似乎有点异想天开的提议获得了朱基的认可,当时的状况是:1993年前后,国内胶卷企业全数亏损,行业总负债超过100亿元。而柯达则在富士的步步紧逼下,节节败退。
一个似乎可以看到光亮的方向与中国政府欲改造国企的计划合上了节奏,这让朱基在第一时间同意了裴学德的动议。此后,柯达为合资问题与中国方面苦苦谈判了3年,一直没有结果。
www.liushuye.com叶莺的加盟使得谈判得以破冰。
1997年,中央政府为柯达的合资项目专门成立了中央协调小组,由“两委三部”的政府官员组成;同时,受柯达委托,由外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撰写的“柯达全行业合资”模式的研究报告,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政界、学界对这种模式的疑虑。
为什么叶莺能打破谈判的僵局?
这与叶莺过去15年的外交官经历息息相关。当时,她的那辆车牌号为“使·0004”的座驾能自如地出入包括中南海在内的中国中央各大部委,其政府关系之硬可见一斑。
“98协议”使中国境内除“乐凯”之外的感光材料生产企业均被纳入柯达旗下,而柯达为此付出了12亿美元的并购代价。此举让叶莺成为柯达的功臣。此后,叶莺在柯达专门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专攻政府关系。此外,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前外交官安凯彬也被叶莺请来,担任柯达中国公司首席代表,和她一起打理中国公司的事务。
2005年11月1日,柯达公司重组亚洲业务,将原亚太地区划分为北亚区和南亚区。
分拆后的北亚区和南亚区直接向总部汇报。北亚区包括中国和韩国,南亚区包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叶莺升任北亚区主席兼总裁。
显然,在柯达的辉煌历史成为叶莺再一次华丽转身的资本。
叶莺来到纳尔科的主要任务就像当年加入柯达一样,主要负责打通纳尔科和中国政企之间的关系,并承担开辟中国市场的重任。
“给我一年时间,一年后你们会看到纳尔科发展的成果。”叶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