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国内的服装品牌苦心经营品牌形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利润空间,在品牌强势的作用力下,它们对渠道商的控制力越来越强,既不愿意免费将货铺给渠道商,令自己被动地承担库存压力,也不愿意消减辛苦建立起来的利润空间,和ITAT建立透明的分账模式。如果进驻ITAT,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影响到自有渠道的销售。
所以ITAT的模式瞄准的是服装业中的中小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压力、纺织服装业逐渐取消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大背景下,国内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正急于找到一个销售出口。ITAT的出现,相当于给大量的服装业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免费的渠道。
见招拆招的完美包装
在ITAT,供应商、ITAT和地产物业商被欧通国称为“铁三角”。然而,一般般的品牌、次商圈的稀少人气,铁三角也成为业界对ITAT的最大质疑。对此,欧通国自有见招拆招的能力。
据传蓝山基金投资ITAT前,曾经请普华永道进行进资调查,因为模式独特,普华永道很难为ITAT定位,索性将其归类为Outlet一类的“名牌折扣店”。但是欧通国却不认同“折扣”一词,他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对“折扣”有着天然的心理敏感,潜意识会认为打折的产品意味着滞销或者质量有折扣,因此他采用了会员价的方式。
在ITAT,顾客只要花30元便可以办一张会员卡,而每件衣服的标价分为两种:门店价和会员价,会员价通常比正价优惠25%~30%,这样的定价策略会令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张会员卡。
会员卡不仅化解了消费者对“折扣=滞销品”的疑虑,同时也成为增加消费者黏度的策略。对于多处于次商圈的ITAT店来说,业界的质疑来自于次商圈的客流量稀少,欧通国则通过发展会员的方式增加回头客。目前ITAT拥有2600多万有效会员,欧通国自称ITAT的回头客超过80%以上。同时,仅仅凭每张30元的办卡费,如此庞大的会员基数也为ITAT敛得一笔不菲的资金。
另外,业界对于ITAT的质疑还来自于其商品毫无名气的品牌。欧通国的辩解是,“我们卖的是品牌商品,而不是名牌”。尽管打造的是一个渠道品牌,但是ITAT旗下仍然成立了两个公司管理在海内外注册的100多个商标,即法国国际商标集团(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和欧洲服装集团(亚洲)联盟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的品牌可为OEM供应商提供贴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ITAT旗下几乎所有的商标都有个“洋”名字,比如NINA、贝尔曼等,做过多年国际品牌代理的欧通国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更加偏好洋品牌,因此刻意“洋化”商品品牌,乃至在渠道品牌上也强调英文字母ITAT以及“国际品牌”等字眼。
显然,ITAT的目标消费者并不是阿曼尼、古驰等国际一线品牌的消费者,欧通国认为这个市场是金字塔的顶端,太过于狭小,他瞄准的是金字塔中低部的普通消费者,他们占据了13亿中国人中的8亿多。在欧通国眼里,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正在升级,他们有了品牌意识,却难以消费高端品牌,而ITAT强调的“国际品牌”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品牌而不是名牌、以会员卡带动次商圈的消费,这些见招拆招的策略都极其迎合资本市场的欢心。在服装业和零售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的欧通国不仅对消费者心理有着极深入的了解,曾经带领企业上市的经历,也令他深谙资本市场的心理。与传统零售业多在促销时在地方媒体上做广告不同,ITAT在凤凰卫视、央视和湖南卫视等全国性的电视台砸下了过亿元的广告,仅今年第一季度,ITAT的广告投入就接近1亿元,据ITAT负责市场和宣传的执行董事赖美金透露,今年的广告和市场推广预算将超过2亿元。
“这些都是做给资本市场看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不过,尽管投资圈内有人认为资本市场被ITAT蛊惑了,但蓝山基金、摩根士丹利、美林等知名投资机构难道都失算了?蓝山基金的领衔人唐越激辩道:“在中国服装业,谁有这么快的扩张能力?”的确,不是任何一个渠道商都能做到像ITAT那样,和每一家供应商以及地产物业商建立透明分账的模式,这令ITAT的扩张成本得到最大化的降低,一家接近200平米的服装会员店的开店成本仅需50万元左右,人力成本、铺设货架和简单装修是其最大的成本支出。而其他的零售企业扩张时,往往被地租、货款等先期投入所累。
www.liushuye.com铁三角模式
在ITAT的铁三角模式里,ITAT获得的分账比例是销售额的23%~32%,这也相当于ITAT的毛利率。虽然相比于雅戈尔、七匹狼等各种模式的自主品牌服装企业,ITAT的毛利率较低,但是考虑到其低成本的扩张模式,ITAT的毛利率却又比通常的渠道商高。
也就是说,在分账模式下,ITAT要获得更高的收入,必须靠规模制胜。这就是ITAT给予资本市场信心的原因所在: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ITAT以轻资产的方式开了近800家店铺,而2008年的目标是开设1500家分店。
3年多来,ITAT和服装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关系正在逐渐演变。2003年创办ITAT时,几乎没有服装企业愿意承担库存风险,将货免费寄存在ITAT销售,因此ITAT早期销售的产品大部分是尾货。“分账模式必然要经历这个过程。”欧通国坦言自己有心理准备。最初两年,即便是那些不出名的服装业中小供应商,相对于ITAT来也很强势,因为扩张中的ITAT需要不断地有产品进来填充自己扩张中的新货架。
但是当2006年ITAT的规模从2005年的60家骤增到400家时,渠道的价值开始显现,大量的服装类中小企业意识到ITAT实际上是为它们搭建了一个免费的销售出口,它们并不需要耗费资金和时间去建立自己的渠道体系,而是可以借助ITAT的力量成长,ITAT开始扭转在博弈中的地位,逐渐强势起来。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ITAT开始实行供应商淘汰机制。对于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供应商,ITAT缩短对其的账期,由原来的每月结账升级为半月结算一次货款——为了保证现金流的通畅,在对供应商和地产物业商开放IT系统后,ITAT的每家店中店都实行自收银,然后每月和供应商以及地产物业商结算款项。
而对于那些合作紧密、销售业绩名列前茅的供应商,ITAT对其奖励奔驰和宝马汽车。“获奖的供应商每年在ITAT的销售额都是好几亿元。”欧通国透露。今年ITAT奖励了6台奔驰汽车给供应商。
在缩短账期、重金奖励的激励机制下,ITAT的供应商正在逐渐换血。一部分销售业绩不佳的供应商被淘汰出供应商队伍,而那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在ITAT开放型的平台上,逐渐与ITAT建立了信任机制,将ITAT作为新货展示和销售的窗口。
在产品种类上,随着ITAT规模的扩大,以及多业态的拓展,ITAT的产品种类由早期的服装鞋帽逐渐扩大到运动品、箱包等。目前ITAT旗下拥有ITAT服装会员店、百货俱乐部、FashionITAT以及即将开业的运动世界这四种形态。
一些国外的供应商也开始重视ITAT的渠道。前不久ITAT和英国运动品零售企业SportsDirect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后者将通过ITAT的渠道网络进入中国市场,ITAT在中国能够独享SportsDirect在品牌服装、配饰以及鞋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规划、店铺设计和品牌推广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5月SportsDirect旗下的运动品牌DUNLOP首批130万套运动服将投放到ITAT的渠道里,并且采取的是同样的“零货款”和分账模式,欧通国对于国外的供应商同样坚持着这个信条。
但是对于ITAT来说,铁三角模式里最难啃的骨头不是供应商,而是如何与黄金商圈达成合作关系,延续透明分账模式。在ITAT的2008年第二季度的目标里,挺进黄金商圈成为第一要务。
次商圈的人气欠旺终究还是欧通国心中的隐忧。4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深圳春风路的ITAT百货会员俱乐部银座店2楼,休息厅里稀稀落落坐着两三个看电视的空手顾客。尽管这里提供免费午餐和饮料,还可以免费上网和K歌,但是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并没有引来爆棚的人气,近4000平米的店里,处处可见笑容可掬的售货员,却难觅到顾客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