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网购:谁占了谁的便宜

[类别:营销管理] [更新:05-02 11:27:48] [浏览:6447 次]

价格标签上的尾数9、广告上的“含泪喷血大甩卖”、商场的节庆折上折促销、返利、红包、购物券……无一不是利用消费者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如今,在电子商务企业多年来不懈地教化培育下,消费者逐渐养成了网购习惯,于是一些利用“占便宜心理”盈利商业模式随之搬上了互联网。

  2010年正是这样一个节点,这一年,团购、返利、比价三大“占便宜”网站兴起,然而,它们究竟是电子商务之花还是吸血蚂蝗呢?其盈利模式的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

团购:都想“占便宜”的游戏

  从2010年被引入中国开始,团购在2011年进入“千团大战”的疯狂状态,暴利神话、高薪挖角、吐血打折、高调赴市、裁员欠薪、老板跑路等戏文接连上演,在短暂的荣光过后是一地的鸡毛。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它刚刚出现时被寄予厚望,在成长中遭挤压变形,在衰退时伤痕累累,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团购变幻的脸谱背后究竟是什么?   

  失望的商家

  团购是一个牵涉三方利益的商业模式:商家、团购网站、顾客。在这个链条中,每一方都想通过团购获益。

  简单点说,团购模式就是由团购网站驱动,游说商家合作,商家提供低折扣的商品或服务,以低价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的模式。

  参与的商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提供本地化服务的商家,一种则是提供标准化产品的商家。

  对于后者来说,它们不缺少互联网推广和销售途径,在没有大量库存积压风险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参与团购活动,相反,参与团购甚至可能威胁到其价格体系稳定。因此,它们参与团购的主要目的在于清理库存,解决库存压力;

  对于前者来说,参与团购的需求更强烈一些,因为本地化服务一直缺少在互联网上做推广的途径,对于它们来说,与产出相比,展示广告费用太高昂,搜索广告按点击付费,转化率的问题没有解决,而团购模式,按实际的消费人数计费,更加直接,也更容易理解。

  因此,参与团购的商家一般处在本地化服务以及需求随机性比较大、库存积压风险高的行业,团购的出现,的确为这类商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商家的确占到了团购的“便宜”,但事实是这样吗?

  在理论推演中团购可以完美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却屡次被冷水浇头,其原因林林总总,但主要原因是:本地化服务能力低下或接待能力不足,导致团购体验差,未对消费者构成有效的品牌传播,无法形成可观的回头客;团购顾客与未参与团购的老顾客待遇一样,导致老顾客不满,顾客忠诚度降低;团购顾客被区别对待,引发顾客不满,从而伤害商家品牌印象;最为关键的一点,团购提高了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导致原有的顾客暂缓消费,等待下一次团购的到来。

  出于对以上几种情况的忌惮,许多商家在参与一次团购之后,明确表示谢绝再次参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通过对Groupon和Living Social数千次团购活动的研究发现,开展团购活动不利于商家的长期声誉。因为相对于普通消费者,“团购消费者更加苛刻,他们很难感到满足,常常会在网上抱怨,甚至影响商家在商业网站的评分,在美国还出现了不少商家在做完团购后就直接倒闭的情况,这些都让团购的光环迅速黯淡,越来越多的商家表示不愿参与团购活动”。

  就在Groupon申请IPO的同一天,美国在线教育企业Knewton创始人兼CEO乔斯?费拉雷撰文称,Groupon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创造了一种均衡状态,但“这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而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均衡。在首次尝试Groupon的服务后,本地商家不久后就不得不停用这一服务”,它的整个运作模式就像一场“庞氏骗局”,将在5年内瓦解。  

  难侍候的顾客

  对于顾客来说,参与团购似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简直就是购物的狂欢天堂。但有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在百度搜索“团购、吐槽”两个关键词,蹦出来的相关结果高达1,140,000个,满屏幕的诉苦和吐槽让你不再怀疑团购让消费者吃了大亏。

  


《网购:谁占了谁的便宜》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