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揭秘曲艺大亨郭德纲的生意经

[类别:企业胜经] [更新:05-02 11:25:23] [浏览:6171 次]

www.liushuye.com

    6、教育培训:北京市宣武区德云艺术传习社是经北京市宣武区教委批准,由北京德云社创办的曲艺、戏曲类专业艺术培训学校,其中相声传习班学制3年,每年学费20000元,要想进传习班,首先要上学前辅导班,花费为5000元,招生情况怎么样还真不了解。德云社内部的培训体系小弟就更不清楚了,不过从其招演员的标准“会50段以上相声才能从我这拿工资”看得出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比较高。另外,德云社演员分为五个级别,所有演员签十年合同,违约金一百万。但我想说的是德云社的演员和郭德纲的弟子这两种角色存在重大的模糊边界,这种混乱既是过去德云社弟子们不断脱离德云社的根源,也为老郭未来处理与弟子间的关系埋下了隐患,很简单,假定我是德云社的成员,那么演出时我肯定会认为我付出了劳动应该按照雇员来获取收入而不是以弟子身份在获得锻炼,而业余时间我肯定又会认为我是郭德纲的弟子应该得到老郭的亲传与培育,甚至在郭德纲很多的商业活动中应该给我更多的出人头地机会,时间长了不出问题才怪!

    7、餐饮:三里屯的郭家菜。笔者评价一般,没啥可说的,感兴趣的可以通过大众点评观摩一下。

    8、服饰:老郭的老婆还在北京大兴整了个“德云华服”制衣坊生产基地,生产各种高级量身定制的职业装、时装、礼服等服装及服饰,包括带绣片的中式礼服、旗袍、裘皮还有狐狸帽子,同时还提供个人形象设计、服装服饰搭配、着装礼仪专业指导等综合服务。个人感觉这块业务赚不了什么大钱,也就给德云社节约点成本罢了。

    在上述业务板块的整理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强烈地感受,就是一个字:“散”。德云社各大业务板块之间基本没有形成合力,也并未遵循企业经营的思维和结构。如果说昨天我还在纠结于“是分析本山传媒还是刘老根大舞台的商业模式”的话,那么今天则毫无压力,只分析郭德纲这个“人”的商业模式就好了,郭德纲本身就是最大的品牌。

    依然简化为昨天的九模块模型,可以看出些许亮点。大家可以和昨天的本山传媒模式(见钛媒体头条文章:《解密赵本山做大30亿资产的曲艺生意经》)做一比较下:

    1、价值主张VP:弘扬北方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娱乐大众

    2、目标客户CS:中低消费阶层、以北方人为主、辐射全球、钢丝、本地消费者和游客

    3、分销渠道CH:复合式分销的渠道售票

    1)直接分销(大舞台售票亭、电话)

    2)间接分销(为主):①→网络经销商(大麦网);②→票务总代理→零售商。

    4、客户关系CR:客户识别与分析端做得差强人意,客户首次获取方面主要靠口碑相传和免费媒体的宣传效应,客户维护和二次开发环节做到了极致,

    并通过互联网的各种社交媒体打造了坚定的粉丝团

    5、业务体系KA:演艺为核心,全力打造精品,个人品牌建设、向大众免费提供音频视频内容、人才培养、演出平台搭建、市场推广

    6、合作伙伴KP:经销商、代理商、部分媒体、网站、大专院校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

    7、关键资源KR:品牌资源、客户资源、营销网络、大量濒临失传经整理的曲艺作品和自创的包袱数据库

    8、成本结构C$:演员培养、场租、人工成本、演出其他成本、衍生产品制造

    9、收入来源R$:演出收入、演艺经纪业务(主要是个人)、衍生产品……

    归纳和对比之下,正如笔者最初的判断,赵本山是做产业、做企业的,郭德纲才是真正做产品的。没有对错,只有高下——虽然我本人更喜欢后者。同样用一句话来提炼郭德纲的商业模式:通过精益求精的精神全力打造好每一个具体的曲艺产品来塑造郭德纲的个人品牌形象,并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客户关系提升客户粘性,进而使郭德纲能够在各个领域获得品牌溢值并变现。

上一页  [1] [2] 


《揭秘曲艺大亨郭德纲的生意经》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