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50亿与郭台铭

[类别:财富人生] [更新:05-02 11:16:24] [浏览:6981 次]

    “当一项产品价格下跌到大家都无利可图时,就是鸿海开始赚钱的时候了。”这是外界对鸿海盈利能力的评价。只是,在代工利润日益稀薄的今天,郭台铭真的能轻松消解涨薪而增加的50亿成本吗?

    十二连跳让媒体的聚光灯对准郭台铭,而不久后郭台铭宣布的补救措施几出所有人预料,如果真正实施,普工的底薪工资将增加一倍还多,有原本的900增加到2000。其速度与猛烈程度超出人们想象。

    郭台铭为何“疯狂”加薪?外界估计涨薪带来的50亿人工成本又如何化解?

    善于成本控制,是鸿海(富士康母公司)能参与全球竞争的一大关键,面对外界的担心和质疑,郭台铭淡定作答:“太小看鸿海了”!只是,此一役非比寻常,这个一贯能创造神话的“传奇”商界人物,这一次又要怎么续写传奇?

    富士康神话

    2004年,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公布了“世界科技百强”,其中有高达70%的企业,在2003年时并未名列榜上,说明了科技产业变动之快,不管是在景气谷底或是高峰,景气来了,一样有企业遭到淘汰。只有鸿海竟然连续七年都榜上有名。接下来的几年中鸿海多次登榜。

    美国《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排名2005年,371位;2006年,206位;2007年,154位;2008年,132位;2009年,109位。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富士康依然保持强劲发展、逆势成长,其2008年营收达到618.61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

    “只要我们不被打死,就可以更上一层楼”,这是鸿海内部的一句名言。从某个角度来看,这话不假。鸿海置身于最不易生存的行业中,又能具有这么大的爆发力,外界都为之侧目。

    前《哈佛商业评论》主编卡尔(NicholasCarr)在所著的《IT有什么明天?》(DoesITMatter?,大块文化出版)中指出,计算机运算成本只会不断下降,卡尔并以每秒百万个指令(MIPS)单位成本为例,1978年,每MIPS是480美元,1985年是50美元,1995年是4美元,“未来,只有竞争和淘汰,因为成本会一直降低”。

    富士康的产品平均售价(ASP)每年都在掉,有的甚至一年跌30%,但富士康的营收为却还可以有30%成长?2004年股东会上,郭台铭看着台下的股东,自信满满地说,“这代表我们的出货量其实成长数字远大于30%以上,甚至是30%的好几倍。”

    时任花旗美邦银行董事总经理KirkYang这样评价鸿海的盈利能力:“当一项产品价格下跌到大家都无利可图时,就是鸿海开始赚钱的时候了。”

    2000年之后,所有企业面对股市崩盘、SARS、政治环境和油价的纷纷扰扰,鸿海依旧维持了预定的成长轨迹,“像油价涨价、或币值变动,又不是只涨你一家!”郭台铭一贯霸气地说,“但是,我们从来不讲理由,因为面对环境危机和竞争,本来就是CEO的责任。”

    铁人铁腕

    郭台铭的霸气十足与军事化管理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他常说:“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郭台铭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为了确保纪律和品质,他经常身先士卒,对于每个环节都重复演练,不容些许差错。台湾已故的经营之神王永庆追根究底的“执行力”更被他奉为圭臬。

    郭台铭一直就是吃苦耐劳的典范。1989年郭台铭开始拓展美国业务时,请了一位美国经理,两个人可以轮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通常是一早先去拜访当地一家公司;接着开车出发到下一个城市,通常下午可以抵达,继续拜访第二家公司;在傍晚结束前上路,在晚上十点前到达下一个城市,休息,隔天一早就开始再拜访当地公司。

www.liushuye.com

    就这样一天跑三个城市、拜访两家公司,两年下来,郭台铭常对朋友开玩笑说,“我连高速公路旁的美国知名连锁餐厅Denny's的菜单都会背了。”这名美国经理不但当司机,也是郭台铭免费的英文老师,可见得郭台铭的精打细算。只是每次郭台铭回台湾,这名美国经理都要请一星期长假,郭台铭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每次和你出差,就会体力透支。”

    如果需要坐飞机,郭台铭一定坐红眼班机,也就是晚上飞、早上到,因为没睡好,每个旅客眼睛都充满血丝,但却省去住旅馆的费用。

    2002年4月,鸿海为了争取苹果计算机第一台六十四位服务器Q37的订单,这是苹果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产品,因为储存量大,而且功能速度更快,苹果为了抢进市场,要求鸿海在四个月内完成量产,“如果达成目标,未来订单都是我们的!”一名人员回忆当时的情况,但更大的惊讶是,郭台铭亲自换上了厂长制服,下工厂生产线掌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2009年的鸿海股东大会,郭台铭放言,2009年营收依然要延续他每年增加三成的目标,他自己也慨叹,“超过一兆的公司一年要增加三千亿营业额,就好像每年要生一个二十五岁的孩子一样。”而2008年公司增长仅22%,郭率先垂范,经常开会到半夜。“领导人要以身作则,任何困难的事,我半夜一定不睡觉在场。”郭台铭虽然是个满口“语录”的战略制定者,但他也绝对是个执行家。

    郭台铭驰骋于全球版图,还凭借其一向自豪的“军事化管理”。

    他是台湾第一个起用大量博士的企业家,可是这些博士一点都没被当成宝。某位曾任产业路线的资深记者、现职台湾电视评论员,生动地描绘郭台铭一次开会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的管理风格:某次开会前,郭台铭坐着,他面前只有一张椅子,二十几个博士全站着,由郭一个个亲自发问,问到最后,郭董说:“嗯,张经理讲得最好,事前有准备,你请坐!”其余的人继续直挺挺地站着,直到开完会。

    台湾媒体界名人陈文茜曾有幸获准进入郭台铭总裁办公室参访。陈文茜事后形容,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好几十座立架,每座立架上都是张精心绘制的图表,每当有事业群干部进来开会,他就往立架前一站,翻到特定图表,每幅图表上都有某位干部押上日期的签名,当场在郭董面前确认某位干部的承诺是否达成目标。

    “铁人”郭台铭也用铁人的标准锻造着手下大将,并从上往下贯彻之。

    突变、应变

    走进富士康的车间,你立刻会理解什么叫“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制造企业”。

    放眼望去,机器与一排排工人相得益彰。工人们垂首而立,手中活计各不相同。用左手还是右手,先拿哪种工具,都有固定顺序,前后机台完成各自工序的速度,要配合得恰到好处。车间一端悬挂着液晶屏,上面跳跃着两排红色数字:第一排是当天要完成的目标产量,第二排是目前工作进度。辅以看板管理。

    生产线最近曾管理者是线长,他的职责之一就是控制人力成本,每当投产一种新产品时,线长会和工程科学部门一起评估:产品需要哪些岗位,每个岗位多少人,每个人的动作时间如何搭配,测量动作会细化到以秒为单位,然后,根据这个标准,看看哪些工作能够组合,能放一个人的地方绝不放两个人。

    在富士康,工人们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沿着固定路线上班,穿着同样的工装,在冰冷的机器前重复同样的动作。

    富士康就这样在深圳运行了22年。

    只是,当85后、90后员工登场,并迅速成为一线工人主体时,富士康的平静不复存在。

[1] [2] [3]  下一页


《50亿与郭台铭》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