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老子的领导哲学

[类别:领导艺术] [更新:05-02 11:29:32] [浏览:6671 次]

    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道德经》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其实就是几个人在玩“过家家”,一个是李耳,即老子;一个是孔丘,即孔子;还有一个是墨翟,即墨子。可以说,孔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培养了七十二博士,三千硕士。这些学生里,有企业家,有学者,有外交家,还有军事家,正是他们的颂扬和吹捧,才有了至圣先师孔子的香火不衰;而墨子,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政党组织——墨党,这个党派有着高尚的信仰、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纪律,不但要宣誓为了墨党理念而奋斗终身,还要按时交党费,不管你做了多大的官。只有老子,孤身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成立组织,也没有三五一伙相聚成群,只是在函谷关被关长尹喜半求半逼着写了5585个字的文章,即被众多精英哭着喊着追认为老大,成为道家的领袖。几千年过去了,墨家已被雨打风吹去,儒家也是几度沉浮,只有道家,依然悠哉游哉地被后人捧着,一会入世,一会出世,好不潇洒!

    由此看来,要论真正的领导学家,非老子莫属。老子曾经在他的领导哲学里,把领导者按不同级别分为四类,并分别作了不同的论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类领导者的境界,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太上,不知有之

    最理想的领导者,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短短六个字,老子告诉我们最高明的领导者的外在表象——不知有之。

    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他无处不在——靠规律来管理着他的组织。这个规律就是“道”。这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当失去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时,我们才会发觉它对人类生命是的重要。

    如何构建这个重要的“道”?老子告诉了我们路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向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人类身处其中,自然成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有春就对应着有秋,有夏就对应着有冬。和谐的根本就在于平衡,或者说彼此矛盾的制衡。

    企业是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就是企业家人格的延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他创造了“这个世界”,构建了这个企业生存的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个规律越契合“自然之道”,企业的发展就越良性,也越长久。

    美国之所以在二百多年间迅速崛起,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构建了正确的“道”。在1787年美国建国初期的立宪会议上,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该当总统?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而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该制定什么样的方针和机制,以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才造就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和强大。这才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即构建这个国家健康成长的“道”。

    而且,这些建国者均不以功臣、能者自居,任期一满即自动卸甲归田。正好符合老子对最优秀领导者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为能,成就功业而不以功臣自居)。

    作为一个领导者,其所构建的“道”主要有三项:一、制定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实施;二、正确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三、寻找合适的人充分而合理的授权。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一旦制定,就不要频繁变动,要长期坚持贯彻。在执行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寻找合适的人,并充分授权。

    好的领导者,总是不断去寻找和挖掘优秀的人才,并能够根据其能力的高下,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制定相匹配的奖惩制度,来管理授权风险。这样,作为领导者,就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重大问题,会见战略合作伙伴。这样的领导者,在企业员工的眼中,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类型,只有在重大场合才会出面,平时是见不到的。

www.liushuye.com

    你是这样的领导者吗?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爱戴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最次的领导者,人们蔑视他

    当年,刘邦和项羽都看到过秦始皇巡视天下的威风,项羽脱口而出:“我能够取代他!”刘邦则看得眼珠子都圆了,情不自禁地说道:“大丈夫就应该这个样子啊!”这就是他们最朴实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领导者的不同结局——一个乌江自刎,一个成就霸业。

    在项羽看来,他追求的目标就是“我能怎么样”——我取代了始皇嬴政,就能享受他的威风。所以,项羽的最大失败,就是始终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转,放走韩信,气死范增,儿女情长。刘邦追求的目标,则是另一种方式——大丈夫就应该如此生活,如此精彩。所以,他建立了一个以萧何、韩信、张良为核心成员的团队,这些人都想成为大丈夫,活得精彩。胜利,自然也就属于刘邦了。

    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关中父老皆称其善,亲而誉之。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三月烟雾不绝,关中父老皆称其恶,畏之侮之。

    当然,亲而誉之与畏之侮之的尺度很难把握。春秋时期让郑国成就霸主地位的一位叫子产的政治家,对这几种尺度的把握非常到位。

    他从政的第一年,老百姓怨恨他,恨不得想杀了他;可从政到第三年的时候,老百姓都在担心,万一子产死了,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当子产病危时,他对继任者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以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德行次一等的人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你看火很猛烈,百姓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很柔弱,人们因亲近喜欢而轻视它,所以,很多人死在水里。因‘宽柔很难’。”子产死后,继任者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结果,郑国强盗很多,继任者很后悔没听子产的忠告,于是开始严厉镇压,郑国治安明显好转。

    亲也罢,畏也罢,这都是表象,关键在于作为领导者的你,所构建的“道”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你必须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道”。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次一等的领导者,其公司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都没有问题,但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管理者分担自己的工作,很多活只能自己干。给下属帮助,培养下属的各种能力,直至下属成长到他所希望的程度。

    再次一等的领导者,由于自己的能力问题,还不敢充分授权给别人,来代替自己行使一部分权力,事必躬亲,错了罚,对了奖。亲历亲为的结果,容易让下属畏惧而不是敬服。

    最次一等的领导者,心胸不够,能力不足,眼光不准,决策错误经常导致下属做无用功,甚至爱猜忌、易发怒。时间一长,下属自然会心生怨言而蔑视他,认为他没有能力来领导和管理自己。

    企业里产生的许多矛盾,皆在于此!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 [2]  下一页


《老子的领导哲学》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