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识才用才智慧

[类别:人才战略] [更新:05-02 11:12:36] [浏览:6265 次]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第六条是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就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廉官,而非昏官、贪官。看人既得看关键时刻,也得看平时,两者缺一不可。有些官员不愿也不敢贪小钱,思想深处还是认为“不值得”。这种官员实际上也很危险,一旦他人贿赂一点“大钱”,他就很容易被拉下水了。事实证明,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第七条是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究信用。中国人信奉一点,即“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不值得别人信赖了。这一条虽然细小,实际上举一反三,也可以这样理解:关键要看一个人言行是否一致,说的是否想的,做的是否说的。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中,第一条就考察对方的观念、志向,最后一条则考察其行为、信用,这是大有深意的。因为人完全可能说假话,许多恶人、贪官可能比谁都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却狼心狗肺、无恶不作。所以,还得考察其做得如何。听其言,观其行,这才是高明之举。

www.liushuye.com

    诸葛亮的这七条用人之道,给我们各级领导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用人策略。一个正直、善良的官员,一个不为自己牟取私利的官员,在用人时一定要多方考察、反复考察。民主选举的制度理应逐步深化,因为“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但在现阶段,在“依法治国”还难以完全实现的今天,每一位有历史责任感的官员,都应本着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态度,选好官、用好官。在这里,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

    传奇皇帝朱元璋治世之道与御人之策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帝王,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同时内致民生,外御诸戎,以其智慧和力量,缔造了辉煌的大明帝国。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马背上得天下,对用人之道自然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且听他是如何说的:“夫小人之为谗佞也,其设心机巧,渐渍而入。始焉必以微事可信者言于人主,以探其浅深;人主苟信之,彼他日复有言,必以为其尝言者可信,将不复审察,谗佞者因得肆志,而妨贤病国,无所不至。”:“独行之士,不随流俗;正直之节,必异庸常。譬如良玉委于污泥,其色不变;君子杂于众人,德操自异。何难识也?”(原文gjjbjw.com)这番话道出了他胸中识人的原则。在与近臣的一次私下交谈中,对这一识人原则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毁誉之言,不可不辨也。人固有卓然自立不同于俗而得毁者,亦有献媚狎昵同乎污俗而得誉者。夫毁者未必真不贤,而誉之者未必真贤也,第所遇有幸与不幸耳。人君能知其毁者果然为贤,则污谤之言可息,而人亦不至于受抑矣。知其誉者果然不肖,则偏陂之私可绝,而人亦不至于幸进矣。问君子于小人,小人未必能知,君子鲜有不为所毁;问小人于小人,其朋党阿私,则所誉者必多矣。惟君子则处心公正,然后能得毁誉之正。故取人为难,而知言为尤难也。”

    曾国藩《冰鉴》中的经典识人、用人术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曾国藩对用人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了大量人才。

    “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www.liushuye.com

    “严绳”,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000多年前的一代才子贾谊怀才不遇,郁郁而终,苏东坡著文称其为“非才之难,所以才者自用实难。”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的国家、社会多一些能够识才、用才的伯乐岂不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千年遗憾了吗?

上一页  [1] [2]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