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戛纳电影节背后的商业链

[类别:战略决策] [更新:05-02 11:17:47] [浏览:6636 次]

  不论其票房高低,能够进入金棕榈谱系的电影曾普遍被认为是艺术与创新的代表。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为戛纳电影节笼上了一层阴影。

  追求为“大众拍摄的作家电影”以及“艺术性”的戛纳电影节或许仍想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在明星阵容浩大、奢华风光的场面中,与其说戛纳电影节是在抵抗“好莱坞化”,不如说它正在变得“好莱坞化”。

  当金棕榈与小金人相遇

  戛纳电影节与奥斯卡的关系,也许一如法国与美国的关系,漫长而复杂。

  戛纳电影节一直坚守“为大众拍摄的作家电影”这条准则,更倾向于为艺术电影和创新电影提供呵护。金棕榈奖的评委们也被认为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在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 雅各布看来:美国电影只能够提供一些消遣和娱乐,有的更多是商业上的算计,缺乏“文化”的存在空间。而奥斯卡能够评选出来的,显然也绝非他们所推崇的“作家电影”。

  然而近年来,戛纳人对于美国电影和奥斯卡的批判眼光却逐渐柔和起来。戛纳需要明星来增添人气,而好莱坞则需要艺术来装点门面、以最快的速度赢利。2007年,好莱坞大牌明星占据了戛纳电影节的大部分红地毯,竞赛单元的22部影片有5部来自美国。甚至早在布拉德 皮特和安吉丽娜 朱丽抵达嘠纳之前,当地的媒体早已高度关注。相形之下,其他的明星们未免失色不少。

  而曾经指责美国电影评委们不“艺术”的戛纳人也开始向金钱低头——当然不是指评委们受贿,而是他们对电影的评判有些时候开始变得与电影本身无关。

  有媒体报道,不少电影节参赛电影不仅有法国投资的背景,其宣传与发行也由法国重量级媒体法国电视一台、二台、四台负责。而为了这些电影的宣传,电视台会向组委会施压,要求奖项。有小道消息称,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之所以能够从“一种关注”单元晋升至竞赛单元,背后是戛纳的老牌赞助商欧莱雅集团为开拓中国市场而向组委会施压的结果。

  从电影殿堂到名利场: 金钱永不眠

  电影节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与此相关的旅游、交通、酒店、饮食、零售业甚至新闻传媒业都能从中获益。当地的酒店业在电影节举办的2周内通常可以实现年营业额的15%。

  电影和电影节,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大企业的赞助。戛纳电影节是由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举办的,短短两周的时间,预算却高达2000万欧元。电影节最大和最重要的合作伙伴Canal电视台15年来一直独家转播电影节的开幕式和颁奖典礼,而且合同已续签到了2011年。虽然Canal电视台对其支付的转播费用讳莫如深,但据推测,它每年为报道电影节的投入至少为600万欧元。

  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赞助商。著名的珠宝品牌萧邦每年为电影节提供24K金的金棕榈奖杯。欧莱雅、伊莱克斯、惠普、雷诺等知名品牌的logo,也高悬于戛纳电影节全球官网之上。

  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因为全球经济危机,面临了很差钱的尴尬。高价香槟被气泡葡萄酒取代;鹅肝酱少了,披萨多了;片商因为缩减开支而减少参展人员,饭店和宾馆因此变得空闲;几乎已成惯例的《名利场》杂志派对取消。

  而随着经济形势的稍微明朗,今年,商家们能够为戛纳电影节搭建出更美妙的舞台。路易威登早已在豪华酒店中租下房间,等待前来选购的明星。而欧莱雅、迪奥等还推出“上门服务”为红毯明星们锻造美丽形象。“欧莱雅梦之队”的女星们也重新高调登场。

  今年经济题材成热门

  《纽约时报》对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评论道:“无论电影的名字是多么地标新立异,在今年的戛纳,仍布满经济危机的身影——不论是影院剧场中稀稀拉拉的观众还是影片的题材。”《泰晤士报》16日一篇文章的标题更是:“战争、核武器与经济:今年的戛纳变得严肃。”

  的确,电影的制作总是离不开对时代的关注。

www.liushuye.com

  今年有两部参展电影《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以及《内幕工作》(Inside Job),引起了媒体们的热烈讨论。其中,《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是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1987年《华尔街》的续集作品。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曾经被奉为奇迹锻造者的华尔街人现在正备受质疑。奥利佛﹒斯通此次出手恰到好处,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而另一部电影《内幕工作》第一部讨论这场金融危机发生机理的影片。影片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以及这场危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

  保持独立,但谈何容易

  如果说,奥斯卡奖是为商业电影的票房保驾护航并名留史册的话,那么现在的戛纳电影节仍在商业与艺术独立中游弋。但趋势似乎渐渐明朗起来,原本泾渭分明的两者正在靠拢。

  在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上,曾经出现场内明星走着红地毯,场外聚集示威民众的场景。观众当时质疑的不是电影节本身,而是组委会的堕落。而随着戛纳这几年在电影节商业化上的大步伐拓展,更被许多人指责为利欲熏心。

  于是,今年的电影节,组委会发出了“去商业化”的口号,试图来一次颠覆。无奈明星、片商、赞助商还有靠着电影节赚钱的商家都不会看着经济利益从指间滑脱,即便是在曾被视为艺术电影宫殿的戛纳。组委会的呐喊越来越像一场一厢情愿的表白。保持独立,固然可敬,却又谈何容易。


《戛纳电影节背后的商业链》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