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审核的途径和方法(二)提要:生产现场审核是一个综合性的现场调查和对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验证的过程,因此,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作业现场和生产区域的活动上,这将会有益于寻找改进的机会。以下做法值得提倡
: 客服生产现场审核的途径和方法(二)
ISO9000族标准提倡以过程方法的应用展开有效的审核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评价和产生增值的效果。因此.讲究现场审核的途径和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构成了有效审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充分重视。
一、审核过程的基本思路
一名优秀的审核人员。完全可以脱离检查表而毫无遗漏地获得所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关信息。这不是由于审核员将标准条款背得滚瓜烂熟,而是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审核思路,以PDCA为指南,有条不紊地进行调查的结果。
审核过程由若干子过程组成,每个子过程都可以通过以下8个方面的询问,了解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并判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业绩与成效。一般按以下顺序逐一提出相关问题,以获取所需的信息。
1.了解审核过程的目的,充分掌握审核过程能否产生增值的效果和对整个体系的影响程度。
2.为了达到目的,所要求的输人内容是否得到明确,输人的要求是否合理和完整。
3.实现过程所需的能力是否具备.必需的资源是否已配置。
4.是否对过程的运作、控制、持久管理作出了规定,执行的情况是否与规定的要求相符。
5.对输出的要求是否作出了定义,定义的要求是否与目的相符。
6.在过程实现中明确了哪些记录要求,哪些记录必须收集和保持,是否已按要求执行。
7.过程应如何测量和监视,有关人员是否知道测量和监视的要求。
8.是否已达到过程有效性的目的,有哪些证据可以证实。
上述调查途径,是实现增值审核过程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些提问能充分了解标准相关条款在贯彻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和实施效果,从而对质量管理体系作出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二、现场审核的调查要点
审核计划的日程安排,一般都依据质量手册中“管理职责分配表”所列的标准条款,将主要责任部门列为该条款的审核对象,而生产和服务现场则往往无主要责任或归口的条款要求。因此,认证机构一般都明确规定以“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和“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为主线进行现场审核。这是考虑到车间和服务现场没有专业的业务管理职能。但作为一个独立性较强的生产现场,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车间,只了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过程不足以反映现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貌。笔者认为,不必拘泥于条款的限制,应从实际出发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价,并发现管理接口上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以PDCA循环的思路,以现场观察为重点,对标准相关条款所涉及的内容与受审核方沟通并进行调查。提问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职责与概况
向车间主任或现场主管提问:谁对产品/服务质量负责,现有人员的分工情况是否与当前的工作要求相适应,公司的质量方针是什么,上岗人员是否均经过培训和考核等。这些问题涉及到对4.2.la)、5.5.1、5.3和6.2.2d)等条款的调查(对于以下问题所涉及的标准内容,笔者将用在括号内列出条款章节号的方法表示)。
2.质量目标和业绩
向主管提问:“车间/现场执行什么工作/任务,是否与质量目标挂钩,工作的中心是什么,有什么业绩目标追求,如何测量和考评,请出示测量结果(5.4.1)、6.1、8.5.1)。
3.能力和培训需求
向主管提问:本区域的工作项目有哪些内容,有关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格,需进行哪些培训,能否提供相应的任职证据或培训记录(6.2.2)
4.生产流程和过程确认
向主管了解车间或现场生产(工艺)流程和关键工序(过程)的内容,询问是否有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图
。如有请其提供文件,如无请其作介绍。进一步询问关键或特殊过程是否已确认,如何进行过程确认,能否提
供有关确认资料,工艺参数的监控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按规定收集、整理和保存(7.5.1a)、7.5.1e)、7.5.2
)。
5.文件控制和记录控制
向主管人员提问:受控的文件和记录有哪些,文件的批准手续是否完整,文件保存在哪里,能否及时提供
,工作区的文件和原始文件是否一致,现场使用的是否都是有效文件,记录填写的完整性和保存的时间是否得
到遵守(4.2.3、4.2.4)。其中,工艺文件和监控记录应列为关注的重点。
6.工装、设备和工作环境
向主管人员提问:设备由谁维护,是否有相关的设备维护程序或规程,能否看一下设备维护保养日程计划
,计划与已完成的维护保养记录是否一致,工装模具是否与产品精度和生产规模相适应,产品对工作环境有什
么要求、如何使其得到满足,在用工装是否按规定及时进行验证,人库工装和模具是否有试加工件或末件检验
记录(6.3b)、6.4、7.5.1b)、7.5.1C)、4.2.4)。
7.测量设备
通过现场观察,确保所见的检测设备都处于校准受控状态(包括用粘贴标识表示受控状态),向操作人员
或检验人员提问:你如何知道使用的量具或仪器、仪表及检具是精确、可靠的(7.6)。
8.标识和可追溯性
观察工作区域的产品能否得到有效识别,确保所有产品有相应的标识,如零件号、标贴、标签以及表明检
测或检验状态的标牌或区域标识等。向操作人员或检验人员提问:是否有可追溯性要求,如何进行追溯
(7.5.3)。
9.产品防护
观察生产过程中产品的防护措施是否得到保证,采用的工位器具是否确保产品的防碰撞、防变形、防锈
蚀、防变质(7.5.5)。
10.作业过程的实施
向操作人员或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