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生产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类别:质量管理] [更新:05-02 11:22:37] [浏览:6822 次]

生产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提要: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为对产品的质量物质特性和工作质量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必须进行数据收集。在质量管理中

文章 来源自 房 www.liushuye.com

  生产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1.质量是反映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产品质量可表述或转化为一组全面反映顾客需要的数量指标。测量质量指标所得的数值,就是反映质量特性的数据,简称数据。

  2.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为对产品的质量物质特性和工作质量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必须进行数据收集。在质量管理中,收集数据可以实现以下目的:(1)了解生产现状;(2)用于分析某一特定质量问题;(3)用于生产现场控制;(4)用于生产现场的调查;(5)用于工艺过程的调整;(6)用于判断产品质量。

  3.数据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质量管理中的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质量指标统计特性可将数据分为:A.计量值数据;B.计数值数据。

  (2)根据数据的用途可将用途分为:A.分析用数据;B.管理用数据;C.检验用数据;D.推断用数据。

  4.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控制数据,亦即质量特性值的波动,缩小或衰减数据波动引起的制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并尽量减少波动造成的质量损失。

  5.出现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有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方面的因素。按引起数据波动原因的性质,可分为两类:

  (1)系统性因素,指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可以避免或消除的因素。系统性因素造成质量特性值的异常波动,对质量特性值的影响较大,但系统性因素易于识别和查找,且可采用相应技术,组织措施予以消除。

  (2)随机性因素,指经常性的、不可避免的,具有随机规律的因素。随机性因素造成质量特性的正常波动,对质量特性质的影响较小,但这种因素却难于避免或在技术上予以消除。

  6.母体,又称总体,是指某一次统计分析中研究对象的全体。构成母体的基本单位,称为个体,按母体包含个体的数量可将母体划分为有限母体和无限母体。

  7.子样,又称样本,是指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构成子样的每个个体,称为样品。抽样检查是统计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子样的质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母体的质量特性。对子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母体的质量特性,而不是为了给子样下结论。

  8.随机抽样,是指在抽取子样时,要保证使母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样可能的机会被抽到,从而使子样具有代表性。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称为随机子样。

  9.频数指随机事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n次试验,其中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频率是频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频率则是在相同条件下,随机事件出现次数所具有的统计规律性。

  10.平均值,又称算术平均值,是子样各样品数值的和除以子样样品个数之商,计算公式为

  11.极差,又称范围,指子样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R=Xmax-Xmin。极差是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统计特征数中计算最简单的一种。标准差,是子样方差的正平方根,计算公式为:

  12.在生产现场,引起质量波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测量,统称5MIE。在稳定的生产状态下,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其计量值数据即制品质量特性值是正态分布。

  13.工序能力,又称工程能力或加工精度,是工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控制(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亦即,工序处于控制(稳定)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保证制品质量的能力,一般用6个标准差(即:±3)来描述。

  14.工序能力指数是表示工序能力满足制品质量标准程度的评价指标。在统计质量管理中,工序能力指数是衡量工序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该道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制品的能力。

  15.一般说来,影响工序能力指数的变量有三个,即质量标准(公差T)、偏数量ε和工序质量特性的标准差。相应地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

  ②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③调整精度(公差)等级。

  16.分层法,是指收集来的数据,依照使用目的和使用要求,按其性质、来源、影响因素等进行分层(类),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归并在一起,以分析影响质量原因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分类法。

  根据分层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收集的数据进行分层、集中,使同一层中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是应用分层法的关键。

  17.排列图,是指收集来的数据按影响质量特性的原因归类、整理,再按质量改进项目或损失金额的大小,从最主要到最次要依次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法,也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或帕累托图。

  18.因果图,是在排列图的基础上,为清晰而有效地整理和分析质量特性(果)波动和影响要素项目(因)之间的关系,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寻根溯源,直到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图示技法,也称因素分析图、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石川图等。

  19.直方图,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大量计量值数据的收集、整理,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矩形表示质量特性分布规律的图示技法,也是定性调查工序能力的常用方法。

  直方图是一种反映数据分布规律的方法,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数据的分布一般有以下两方面特征:①集中性;②分散性。直方图通过收集、整理计量值数据,显示波动状态,找出数据分布中心和分布规律,形象而直观地传递了质量特性的信息。

  20.控制图,是根据影响数据波动的原因和产品质量标准(公差范围),利用带有控制界限的图表形式,把表示数据波动的“点子”标注在图表相应的坐标上,借以研究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统计规律的动态方法。

  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下列的两个条件--点子没有超出控制界限;点子的排列没有缺陷(异常),可以认为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或控制状态。

  21.散布图,是借助统计图表的形式,在直角坐标系上表示质量特性与影响因素之间、两种质量特性之间、两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二者之间既有关系,但又不是一种严格的函数关系。将两种有关的数据用点子标注在坐标系中,研究分析点子的分布状况,推断数据间有无关系及其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图示技法,也称为相关图。

  22.统计分析表,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定事实并利用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整理,对影响产品质量特性原因作出粗略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表也称调查表、检查表、核对表。


文章 来源自 房 www.liushuye.com

《生产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