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上层建筑”
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着眼于分配的结果性公平,而这种公平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着重强调报酬分配结果而忽略了决定这些结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程序性公平的概念,认为报酬的结果和程序性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不公平感。薪酬程序公平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薪酬制度内容、员工公平感受、激励行为和企业绩效能否形成一个良性传递过程。因此,在民营企业的薪酬体系架构中,必须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上层建筑”,以此来作为整个薪酬体系架构的“灵魂”。
五、导入动态的战略导向原则
薪酬上的战略导向,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制度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此原则强调薪酬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理性、前瞻性的支撑。它在关注为所有员工提供一般意义薪酬激励的同时,设计出有重点、有区别的薪酬政策,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六、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
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是民营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操作上主要包括:
1.组织修炼,努力建构学习型组织。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及时认识到培训对于员工的重要性,积极防止人力资本贬值;
2.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文化。只有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才能真正长大、变强,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情感关注。民营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应该有
一个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老板对员工的情感关注还是相当重要的。
七、以员工多通道生涯发展替代单一的“官本位”通道
民营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职业攀升道路。如上文所述,民营企业中员工往往走的是单一生涯发展通道,特别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成长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出于这样的需要,双/多阶梯制度应运而生。这种制度提供两条或多条平等的升迁阶梯,除了传统的管理通道外,另设几条技术通道。
八、导入更为柔性的薪酬计量方法
较为柔性的薪酬计量方法有:
1.薪点制
企业可以依下列因素确定每位员工的薪点:职务、职称、学历或学位、工作年限、特定岗位工作年限、特出贡献、管理幅度、管理半径、地区差异、责任与强度等。
2.计时制和计件制
计时制和计件制这种较为传统的薪酬计量方法,对于某些生产型民营企业来讲颇为有效。
3.年薪制
这里的年薪制是以工作的年限作为主要依据的薪酬计量方法,也就是说员工的薪酬应该随其在企业的服务年限或其某一工作岗位服务年限的增加而自动加薪。
4.分红制
它可以分为以企业中的管理层或核心管理层为对象和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对象的分红制两种。尽管分红制不是一种完全的薪酬计算方法,但它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有时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以薪酬系数为重要的矫正工具
人们常常以为,在一般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员工的薪酬确定较为简单。比如,营销类员工的薪酬,若员工A的销量是员工B的2倍,则A的提成也应当是B的2倍。这种简单规则在有些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员工销量的所有外在条件不可能全部相同。如果不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就对员工的薪酬作如上所述的简单界定,必然会违背公平原则。这就有必要加入一定的系数作为调整,而薪酬系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起到协调作用的重要的一项矫正工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整体思路是: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理清企业产权关系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员工的内在薪酬。增强员工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此形成推力,促使员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同时,重新安排民营企业员工的现金计划薪酬,朝着以多通道生涯发展为导向的目标发展。允许员工参与企业剩余分配,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把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长期效益相结合,以此形成拉力。在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民营企业实施人力资本运营战略。逐步稀释企业资本存量,以效率促发展求公平,解开民营企业的产权“死结”,实现企业家和经理的人力资本股权化,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本战略性激励机制和高度凝聚力的整合管理系统,这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