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逃离蔓延 公募人才危机报告

[类别:人才战略] [更新:05-02 11:15:43] [浏览:6968 次]

  总裁转身:工银瑞信副总投身私募 传博时肖风已提出离职

  最近我们还听到一些著名的基金公司的掌门人考虑离开,这应该引起我们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已经在董事会上提出要离职。”这一消息已经在基金业界流传了一段时间。

  理财周报致电博时肖风办公室,对方称肖风出差去了,“不清楚”职位是否将有变动。

  一位接近博时基金的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博时已经开完了董事会,并且通过了对新的副总裁的任命,股东方对肖风也作出了挽留。在这样情况下,相信短期内肖风暂时不会离开。

  而理财周报记者得到确切消息是,肖风此前与某著名阳光私募公司有过接触,但未有结果。

  “老裘一直想做公募。”一位熟悉重阳投资合伙人裘国根的私募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重阳投资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可能是其与公募公司总经理层级接触的主因。

  目前私募界的乐观传言是,正在修订的《基金法》有可能做出新基金公司先发专户再发公募产品的规定,对于公募产品资格的管理规模门槛可能定在50亿左右。

  2009年,重阳投资管理的资产就已经超过50亿。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博时两员老将——副总李全和公司投资部总经理陈亮相继离开。

  李全自1998年进入博时后,除了2000年至2001年短暂离开外,一直在博时供职。而陈亮自2001年进入博时后,从未离开。

  而与肖风同时出现投奔私募传言的,还包括数位其他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

  “最近我们还听到一些著名的基金公司的掌门人考虑离开,这应该引起我们对行业发展的思考。”今年5月,华夏基金副总张后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

  大股东交恶,股权激励成空

  业界普遍认为,博时的人事变动与股权变动以及股东关系有关。

  2007年,业内传言,南方、博时、嘉实、易方达等几家公司都被选为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改革的试点,甚至已经做好了相关方案上报给监管部门。但是监管部门对外并未作出任何表态。

  2007年12月,博时原大股东金信信托将所持的48%股份公开拍卖,招商证券以63.2亿元拍下。博时关于股权激励的尝试,自此宣告终结。

  而此后关于肖风即将出国,或者即将辞职的流言四起。而博时公司,对此则一律予以坚决否认。

  肖风并不掩饰自己对现行公募制度的看法,“现在发现私募基金慢慢做成10亿、20亿、50亿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事情,可以成为自己的事业。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设计确实很难跟他说‘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2009年底,肖风还在某论坛上如此直抒胸臆。

  当场肖风还拿“公转私”的代表人物,原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重阳投资合伙人李旭利开起了玩笑,“说不定我将来也走他那一条路。”

  表达对李旭利转型成功祝贺时,肖风手下大将归江、高阳、肖华等都已经离开,而李全和陈亮,也已经表达过离开的想法。

  博时投研部门曾经人才济济,为了发挥各人特长,肖风曾经将投研部门按照不同投资标的和风格,划为7个小组,等于设立了7个投资总监。

  “肖风给不了下面的人任何东西,只能给头衔。”一位业内人士说。

  “我辞职的时候跟肖总说,现在基金公司不干活的人拿钱最多。股东什么都不做,但是拿最多钱,管理层也没有安全感,随时可能挪位。”一位博时旧将回忆说。

  2010年一季度,在高管频繁变动的同时,博时基金由于对于大盘走向判断错误,多只基金业绩落后。

  工银瑞信戴勇毅离职转投私募

  近日爆出“公转私”传闻的基金公司高管不止肖风一位。除了另一家规模前十位的基金公司总经理,也与重阳投资密切接触外,不久前离任的融通基金总经理吕秋梅,也传出要去私募。

  吕秋梅自2001年起,就一直在融通基金工作。

  “吕总不知道在哪里。”当理财周报记者拨通吕秋梅手机后,一名男子如此说。

www.liushuye.com

  而理财周报记者独家获悉,基金界另一重量级人物、工银瑞信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戴勇毅,已经确认即将离职,4月已经开始筹备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相信近期公司会发布公告。

  戴勇毅也是基金行业第一批“老人”,1993年至1995年任职上海万国证券。1995年至1998年,任职华夏证券,担任交易部副总经理,而当时的交易部总经理,正是后来中国公募基金第一人范勇宏。

  1998年,华夏基金成立,戴勇毅出任第一支封闭基金“基金兴华”的基金经理,此后曾任基金管理部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常务副总经理。

  2005年,戴勇毅转投刚成立的工银瑞信,出任副总经理,一直担任工银瑞信投委会负责人。

  和李全一样,戴勇毅据信也参加过去年华安基金总经理的选聘。

  据理财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暂时离开公募基金领域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层级的还包括:回归股东方的银河基金总经理裴勇和金鹰基金总经理詹松茂、可能转投私募的中欧基金副总殷觅智、可能转投还未开张的新基金公司的景顺长城副总宋宜农和中欧副总陈鹏、浦银安盛副总陈逸康和张建宏。

  我觉得不幸福:解密数十明星基金经理逃离之谜

  重阳投资李旭利对理财周报记者说:“你不应该问我为什么离开,你应该去问那些人为什么不离开!”

  三年前的离开是轩然大波,三年后的离开已是稀松平常。新闻和八卦懈怠了?不,因他们追逐的是稀缺品。

  三年间,有多少明星基金经理转入私募?目前没有最权威的数据。张口可数的就有江晖、石波、李旭利、吕俊、何震、田荣华、陈继武、王贵文、赵军、梁文涛、郑拓、陈亮、伍军、曾昭雄、龙苏云、李洪波、李泽刚、孙建冬……

  这些“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的三高精英们,就像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一样,一颗接一颗地蹦出了公募基金这口锅。

  他们奔赴的私募,的确是一盘美味的菜,但若要品尝仍需举起沉重的铁筷。渠道、客户、产品账户、税率、制度、现金流、团队、业绩,甚至媒体等一系列问题,他们都必须直面面对。但罕见逃离的悔意。

  这些大鳄在公募基金遭遇了什么?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

  迷失的幸福

  “我厌倦了配置的生活。”当理财周报记者问尚雅投资总经理石波为何离开华夏时,他这样回答。对于很多动辄管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明星基金经理而言,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各个行业上配置资金,而并不需要精选个股。“这样会失去一些投资的乐趣。”石波说。

  而当理财周报记者问重阳投资合伙人李旭利同样的问题时,他则用那智慧的眼睛很严肃地盯了记者三秒钟:“你不应该问我为什么离开,你应该去问那些人为什么不离开!”

  确实如此!中国基金行业最牛的王亚伟之所以最牛,很多同行都认为他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复利胜于巴菲特,另一个就是至今还留在公募基金。

  当行业普遍认为投资大腕留在公募基金已成另类的时候,只能说明,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基金公司的问题,而是行业出了问题。

  “我觉得不幸福。”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对理财周报记者抱怨说。从记者两年前认识该人士起,他就一直碎碎念着要离开这个行业。虽然暂未成行,想必是早晚的事。

  日前,在一个公私募基金高管“民间”聚会中,他们更改了江湖上平日对他们的三高评价,将“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三高,改成了“高素质、高压力、高监管”。他们认为后面的“两高”是导致其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我们完全不被信任。”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总对理财周报记者说。这一点得到绝大多数公转私大佬们的认同。“监管层、投资者、舆论三方面没有一样是信任我们的。”这一点让他们相当的郁闷。

  “对于同行要受到排名的压力,对于投资者和公司需要我这边业绩回报,同时还要时刻受到监管层和舆论的监督压力。都没有宣泄的地方。”以上人士称。

www.liushuye.com

  幸福感的缺失和极大的心理压力使明星基金经理们纷纷逃离公募转投阳光私募。但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做私募的非明星基金经理们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家基金公司内部提拔了一位基金经理,他却不堪重负断然辞职去考了公务员。对于更基层的基金公司研究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跳楼自尽。

[1] [2] [3]  下一页


《逃离蔓延 公募人才危机报告》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