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企业文化引发“小管理”“大服务”潮流

[类别:企业文化] [更新:05-02 11:13:59] [浏览:6948 次]

 我们知道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的传播和企业界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实现文化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实现飞跃的希望。另一方面,实行文化管理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是尊重人、激励人、协调人的重要体现。文化管理最大的亮点是:管理的机械性、强制性逐渐弱化,人性化管理的灵活性、引领性逐渐发挥作用,管理制度的功能中发挥作用较多的是权限的界定和行为的规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提倡全员、全过程的“大服务”意识。
  一、文化管理的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这说明,管理者不再把人和机器等同,管理制度也不会像机器的使用说明书那样严格教条了。企业已经不再把人当作“经济人”,而是一种“社会人”来看待了,此时的管理制度开始对人本身有了更多的关心和思考。如果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实现了现代管理的第一次飞跃,那么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顺应生产力发展产生的第二次必然飞跃,是所有企业在管理上的努力方向。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5种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经济人”的假设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社会人”的假设最多也只满足到人的社会需求。如今,现代人追求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家首肯的是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现代社会和工作中应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促使现代人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正是受这种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逐渐趋向软化。如果还是想以一种刚性的制度和层级差异派生出来的“权势”来强制员工的行为,其后果是员工要么消极怠工,要么抗议,甚至跳槽,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难怪,现在的一些官僚思想较为严重的管理者们惊呼自己好不容易弄到手的“权威”受到了轻视和威胁!如此看来,只有打破层级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因地位、人格、待遇不同的所产生的隔阂,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格平等、关系融洽、沟通顺畅、相互服务的机制,才能促使员工放下高高在上或唯唯诺诺的思想包袱,他们的身心才能愉悦,聪明才智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企业的发展壮大才更有保证。

  另一方面,实施企业文化管理可以弥补中国企业制度的三大缺陷和层级文化带来的不足。

  1.制度的不足体现:基于“人”(企业家),个人标准大于企业标准,权力大于流程,决策不是基于“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冲突不是基于规则和流程下的冲突,而是没有规则和流程,或者规则和流程不明朗、不清晰所造成等;制度缺乏激励的功能,或者激励的功能不足;制度内部不一致,要么闭门造车,要么执行不到位。正因如此,制度的机械性把人当作工具,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组织中由于存在层级差别,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权势为上的层级文化,从而造成组织信息不对称、不能共享,资源配置不合理,组织效率低下、组织人格不平等等方面的影响。

  由此看来,机械的按章管理和被动的接受管理都达不到通过管理增效益的真正意图。只有培养企业员工的全员、全过程服务意识,才能打破职位差距所产生的隔阂。正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以上缺陷,企业才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才文化的“大服务”观,来弥补这些不足。企业文化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在文化的引导下,打破职位所带来的负面隔阂,减弱制度由于主观因素所带来的杀伤力。使得制度的制定是基于“文化和战略”,企业标准大于个人标准,流程大于权力,决策是基于“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冲突是基于规则和流程下的冲突,制度具有激励的功能,制度内部一致,执行到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组织结构是一个金字塔或者扁平式,里面的成员只有所处的岗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人格上大家都是一样的,企业按流程配置资源,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人、关心人,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把企业做稳、做大。

  二、什么是文化管理

  在引入文化管理概念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 。企业管理的演变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变化必经的过程,它由三个阶段构成,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企业管理的三种模式


  第一阶段(1769-1910)经验管理(非理性)

  在经验管理阶段,对员工的管理前提是对“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人性本恶,天生懒惰,不喜欢承担责任,被动,有这种看法的管理者采用的激励方式是以外激为主,激励方式是胡罗卜加大棒,对员工的控制也是外部控制,主要是控制人的行为。

  第二阶段(1911-1980)科学管理(纯理性)

  企业规模比较大,靠人治则鞭长莫及,把人治变为法治,但是对人性的认识还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和控制还是外部的,通过惩罚与奖励来来督促员工工作,员工因为期望得到奖赏或害怕惩罚而工作,员工按企业的规章制度去行事,在管理者的指挥下行动, 管理的内容是管理员工的行为。

  第三阶段(1981-至今)文化管理(非理性和纯理性结合)

  企业边界模糊,管理前提是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性本善,人是有感情的,喜欢接受挑战,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内激励为主,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人本管理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发展,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人性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文化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育共同价值观;2.管理重点从行为管理转向思想管理;3.控制方式由外部控制为主向自我控制为主转变;4.领导方式由指挥型向育才型转变;5.管理中心由物转向人。

  文化管理的实质定位为“服务”,更直露些是“协作中的服务”。强调大家在工作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每个人在工作中应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互服务的态度,强调对工作的责任心,把同事当作自己的“客户”,真诚地做好服务。

  三、文化管理的作用

  实行文化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员工归属感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统一,形成共同愿景,培养人的归属感。使员工信赖企业,把企业作为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舞台。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文化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提升企业外部形象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树立并强化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增强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提高企业竞争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本身不可模仿的个性,这种个性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品牌的内涵。

  四、实现文化管理需要做好的工作

  要实现文化管理,首先企业经营者要高度重视,亲自负责主抓,把企业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生长,利用文化体系为企业服务;其次要抓好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三个主要步骤:通过文化调研诊断,分析当前文化;调整和完善文化体系,确定适合于企业当前发展阶段的文化;设立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部门,系统规划企业文化实施战略,并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最为必要的是要抓关键,主要是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软化,实质上是要求企业引入一种“引导服务”机制。这种“引导服务”机制明确指出,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既不是管理中的指挥者、调度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领路人、服务者,其主要任务在于向员工说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员工向规范的行为方向发展。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需要把人安排好,把事分派好,过程中做些“抛砖引玉”方面的指导,在整个工作流程中起主导和发挥积极作用的还是一般员工。

[1] [2]  下一页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