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 企业有为而有所不为
───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才是“无为”。
——薛永新
一、“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生存规律,该规律就是和谐、理解、支持、帮助。当时老百姓在沉重的税赋重压下,困苦不堪。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批判,他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的是名贵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句:“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学水的本色,有功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国利国、利众生的宪政;一旦制定颁布,就不轻意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意思。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那么,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任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上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有为即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为”思想教人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忘我与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因为它蕴藏着浩然正气、中正之气,积极地忍耐、坚毅,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不带个人的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找出顺应的方法,融入自然与社会当中。
在现代社会中,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答案是不容怀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掉自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首先,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助于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认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道”就是浩然正气。混沌未判、宇宙未形成之前,整个虚空,就像一个雾团,即为0,是一股浩然正气。从0中划破,生出阴、阳二极,日、月、星、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这浩然正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正气,国泰民安;人体得正气,身心健康,长命百岁。只要我们心无邪念,一身正气、忠义之气,什么事业都会成就。
浩然正气分为阴阳,阴者为地,阳者为天,天地生养万物与人,始终如一地关照和爱护众生,所以道家说:“天地有好生之德。”众生有两类,一类是有生命而且有灵性的人类、动物、昆虫等,另一类是有生命而无灵性的树木花草。它们能够调节气候,平衡自然。假如天地无好生之德(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生物丧失了生存的起码条件),一切众生就会灭亡。
既然天地有好生之德,那么为什么又经常有旱灾水涝,地动山摇,火山爆发呢?这应当从两个方面去加以思考。一方面,阴阳激荡,刚柔相摩,变幻出能量释放、物质循环的种种特异现象。另一方面,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往往是人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自然界本是万物相互联系的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在结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地底下的石油就像人体内的血液,天然气就像人体内的精气,森林植被就像人的手脚和毛发。人与地球必须和睦相处,相互依存。如果人类只顾眼前需要,尽力采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自然灾害就会随之而来。这就是“有为”的结果。
用“无为”思想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育大自然,美化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从而造福于众生。
其次,用“无为”思想指导人生。老子的“无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做到了“无为”,也就达到了“道”的崇高境界。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无私心,无贪欲,忘我的利益他人。我们每一个人体内有亿万个众生,这亿万个众生就是现代医学上讲的人体内的细胞,这些细胞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不仅与人的营养有关,而且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一个人以淡泊宁静之心去面对世间一切,不贪不占,无非份之想,多为社会做好事善事,时时处处利益他人,尊老爱幼,厚道宽容,再加之能克制欲望,那么,你就无挂碍,无烦恼,无恐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去除去了私心杂念和贪欲,他的情绪和身心处于平和的状态,他的大脑充分休息,五脏六腑,血气充足,新陈代谢旺盛,自然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反之,如果一个人贪欲心太重,整天谋算如何把别人的财富掠为己有,或者身居要职而知法犯法,贪赃受贿,或者利欲薰心,违法乱纪,损害他人。他们整日心神不定,烦恼、恐惧,精神随时处于极度紧张不安的状态,这类人满身是一股浊气、邪气,浊气在身,气血自然不和,体内众生得不到营养,新陈代谢紊乱,各种疾病就容易发生,细胞死亡就快,生命相应就缩短。
[1] [2] [3] [4] 下一页